墨轩玖 发表于 2018-8-23 19:25:00

喜乐中医每日分享——处暑至,秋气来,润肺健脾养起来

  今日处暑,古语曰:“处暑,七月中。 处,止也。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的意思,“处暑”既“出暑”的意思,表示炎热即将过去,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。这个节气后,意味着将正式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,气温将由炎热向寒冷过渡。那么,到了这个转折点上,我们有哪些需要知道的养生宜忌呢?
 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,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。中午热,早晚凉,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气候特征明显,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,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,此时休息也要相应地调整。
  这个节气睡眠要充足,夜晚21、22点就要睡觉了,早上6点左右起床,就算晚睡也不宜超过子时(23点),早起不宜早过寅时(5点)。这6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,依次为胆肝肺经当令之时,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。
  中医养生学家指出“秋三月,肺气旺,肺属金,其味辛,金能克木,木属肝,其味酸,故当秋之时,其饮食之味,宜减辛增酸,以养肝气。”
  这就是说,在饮食调理上也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,少用椒、葱、薤、蒜,多吃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甘蔗、菠萝、乳品等柔润食物。如果兼有纳差咳嗽者可吃一些山药、白果、核桃、杏仁、茯苓等健脾益肺之品;气短易感者可选用太子参、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;口干明显,干咳无痰者可选麦冬、天冬、玉竹、大枣等甘润之品。
  另外,人们在经历酷暑及“秋老虎”的肆虐后,人体多比较虚乏,所谓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即是此意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处暑时节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好时节。
  但是人们需要注意的是,进补不可滥补。处暑时,进补应以清补、平补为主,即选用寒温之性不明显的平性滋补品来进补。
 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,除阳虚体质者外,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,如羊肉、狗肉、人参、鹿茸等。因为由于秋季阴阳虽相对平衡,但燥是秋季的主气,进食过多温热的补品就有可能使肺的阴津被燥气所伤。
  处暑,意味着暑气的结束,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,但气温并未真正下降,也就是人们常讲的“秋老虎,毒如虎”。此时节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,天气少雨,空气中湿度小,具有中医“温燥”特征。人们往往出现皮肤紧绷,甚则起皮脱屑,口唇干燥或裂口,鼻咽燥得冒火,毛发枯而无光泽,头皮屑增多,大便干结。因此,处暑养生应以润肺健脾,养阴润燥为原则。
  这个时节要保持脾气足,这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。天凉了应当护好腹部,尤其是肚脐,晚上睡觉要盖好腰腹。可经常将双手掌心搓热,按摩肚脐,这样可避免寒气直侵脾胃,避免急性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症的发生。最后,一旦胃部凉而腹胀,及时用姜糖水配补脾的食品祛寒祛湿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喜乐中医每日分享——处暑至,秋气来,润肺健脾养起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