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轩玖 发表于 2018-9-16 18:36:20

喜乐中医每日分享——面对秋寒,这些部位要特别关照

  随着阵阵秋雨,瑟瑟秋风,秋的味道越来越浓了。随着寒气加重,此时的人们应该开始注意保护身体免受寒邪入侵了。要知道,一旦受寒,抵抗力便出现下降,会比平常状态更容易生病,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。
 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,尤其患有慢性病的人,这些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,这表现在容易上火,特别是牙齿会痛,口红,头发白黄,口臭,脚气,冬天怕冷,夏天怕热,四肢无力,特别握拳没有力量感,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,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虚症,整个人没有活力,气短声低。
  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,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,认为要降火清热,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。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,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,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,元气越充足的人,越收藏的很深,很牢固。不充足,自然被寒气逼,放散到身体的外层。即所谓元阳外越。
  如何治疗呢?首先去寒,寒去元气自回,元气被比喻为龙,龙要回巢是身体自然的现象,去寒当用热。此时可通过食疗、药膳的方法来去寒气,四逆汤去肾寒;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;小青龙汤去肺寒;乌梅丸,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;桂枝干姜汤,白通汤,去心肾之寒。
  当然除了食疗、药膳、中药调理外,我们还需要保护身体六个易受寒的部位,这样能减少疾病的发生。
1、双脚  中医常讲,“寒从足下生,病从寒中来”。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,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流经的“路程”最长,血液供应往往不足。自身热能不够,就要求助“外援”,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,还可以在水中加入姜、花椒,促进周身血液循环,使全身都暖和起来。每次泡脚20分钟,水温42℃左右最佳,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,起到调理脏腑的作用。
2、腰部  腰部第二怕冷,它是肾之腑,肾喜温恶寒,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“闹情绪”,男性会腰膝酸软,阳痿早泄,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、痛经等。因此,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,不要让腰部裸露。平时可用双手搓腰:两手对搓发热后,紧按腰眼处(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.5寸凹陷处),每天早晚各一次,每次做50-100遍,能温煦肾阳、畅达气血。
3、头部  头为一身之主宰,诸阳所会,百脉相通,一旦受到寒邪侵袭,易引发感冒、鼻炎、头痛、牙痛、三叉神经痛等。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。研究发现,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,在气温15℃时,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%,气温4℃时,占60%。所以,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,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,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。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,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,避免冷风直吹。
4、脖子  颈部是人体的“要塞”,上承头颅,下接躯干,还是咽喉要道,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,这使它“身体”格外娇贵,一旦受寒,颈椎病、咽炎、脑血管病就会接踵而来。冬天最好穿立领装,尤其是老人,外出一定要戴围巾,对预防高血压、心血管病有好处。
5、膝部  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,引起关节疼痛。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,戴上护膝,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,注意运动不要过量。除了冬季,雨雪天、夏天空调房中也都不能让膝关节受凉、受潮。
6、背部  背为阳中之阳,如忽视背部保暖,易受风寒之邪入侵,耗伤人体阳气,导致免疫功能下降。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,天气好的时候,别忘了给后背晒个“日光浴”,热流会让全身舒服。
  秋季早晚温差变化较大,关节、颈椎、腰椎有病变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酸背痛等症状,不少人青睐于用拔罐来抽出体内的寒气,缓解这些不适的症状。其实秋季拔罐容易引起寒气入内,会加重病情,应尽量少用。
  目前拔罐很多人会选择空气罐,利用抽出空气使皮肤的毛孔舒张,腠理疏松,同时拔出寒气,但拔罐的过程中,毛孔处在开放中,很容易使阳气外泻,同时,外界环境中的外邪入侵,特别是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或老年人,更要谨慎使用。祛寒气可以选择用艾灸或拔火罐,使皮肤的毛孔处在局部温热的环境中,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感风寒。
  须注意的是,关节、颈椎、腰椎有病变的人在秋季运动量不宜过大,以防止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,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不大的项目。当周身微热,尚未出汗时,即可停止运动,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,不使阳气外耗,又提高了自身的抵抗力。运动后应多吃些滋阴、润肺、补液生津的食物,如梨、芝麻、蜂蜜、银耳等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喜乐中医每日分享——面对秋寒,这些部位要特别关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