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9-18 12:18:18

每日一更6⃣️7⃣️

每日一药:吴茱萸
【药性】热性
【药味】辛;苦
【归经】归肝、脾、胃、肾经。
【毒性】有小毒
【功效】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
【主治】用于厥阴头痛,寒疝腹痛,寒湿脚气,经行腹痛,脘腹胀痛,呕吐吞酸,五更泄泻,外治口疮;高血压
【用法用量】1.5~4.5g;外用适量。
【禁忌】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每日一方:吴茱萸汤
【出处】《伤寒论》
【组成】 吴茱萸(9克),人参(9克),生姜(18克),大枣(4枚,擘)。
【功效】温中补虚,降逆散寒。
【主治】肝胃虚寒,浊阴上逆证。食后泛泛欲呕,或呕吐酸水,或干呕,或吐清涎冷沫,胸满脘痛,巅顶头痛,畏寒肢凉,甚则伴手足逆冷,大便泄泻,烦躁不宁,舌淡苔白滑,脉沉弦或迟。
【用法】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。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【禁忌】胃热呕吐,阴虚呕吐,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。
【原文】 《伤寒论》第243条:食谷欲呕者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 《伤寒论》第309条:少阴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 《伤寒论》第378条: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
每日一穴:前谷穴
【所属经络】
手太阳小肠经
【特定穴】
荥穴
【功效】
疏风清热,活络通乳。
【主治】
主热病汗不出,痎疟,癫疾,耳鸣,颈项肿,喉痹,颊肿引耳后,鼻塞不利,咳嗽吐衄,臂痛不得举,妇人产后无乳。
【取穴方法】
在手掌尺侧,微握拳,当小指本节(第5指掌关节)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。
【简便取穴法】
坐位。仰掌握拳,手掌尺侧,在小指掌指关节(第5掌指关节)前,有一皮肤皱襞突起,其尖端(掌指横纹头掌背交界线或称赤白肉际处)即为此穴。
每日一病:主诉:便后肛门肿物脱出间作三十余年,伴排便困难二十余年。 现病史:患者三十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后肛门肿物脱出,伴出血,色鲜红,量少,无疼痛,自服药物后好转。二十年前患者出现排便困难,需服用肠清茶、番泻叶等泻药,方可排便。2002年开始患者感症状加重,服用泻药后需用手指协助排便。刻下症:患者感排便困难,纳差,寐欠安,小便正常。 舌质:红 舌苔:薄 脉象:弦细 既往史:有高血压病史一年,自服药物控制。 婚育史:51岁绝经,18岁结婚;肛缘见环形皮赘隆起,指诊可触及肛内粘膜松弛,镜下见3、7、11点跨齿线粘膜样隆起。 查体:体温:36.5 血压:139/83 呼吸:18 辅助检查:2009年7月23日纤维结肠镜检查:慢性结肠炎,粘膜中度慢性炎,间质水肿。2009年9月21日行排粪造影示:直肠前突1度,直肠内脱垂。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9-19 12:50:39

昨日病案: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患者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湿热内生,下注大肠,耗伤津液,致阴虚肠燥,大便困难,故见此病。 中医诊断:内外痔|便秘 西医诊断:1.混合痔;2.出口梗阻型便秘(直肠前突、直肠内套叠) 中医证候:湿热下注 阴虚肠燥 治则治法:滋阴生津,润肠通便
)
【处方】自拟方
白术20g 南沙参20g 生地黄20g 太子参20g 玄参20g 天冬20g 麦冬20g 石斛20g 当归20g 枳实15g 瓜蒌仁20g 火麻仁20g
【其它】用法:7剂,1剂/1天,水煎服。 其他:排除手术禁忌症后,于2009-09-25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经肛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。
二诊
【日期】2009年9月28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现病史:舌质:红 舌苔:薄
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辨证准确,肠燥得润,腑气得通,积滞初去,故大便软,腹痛消失。余同初诊。 中医证候:阴虚肠燥 治则治法:滋阴生津,润肠通便。
)
【处方】自拟方
白术20g 南沙参20g 生地黄20g 太子参20g 玄参20g 天冬20g 麦冬20g 石斛20g 当归20g 瓜蒌仁15g 杏仁10g 桔梗10g 焦山楂10g 焦神曲10g
【其它】用法:7剂,1剂/1天,水煎服。 其他:福松 20g 每晚一次 便干必要时
【预后】预后:显效,明显改善。
【按语】按语:治疗当以手术治疗为主,配以内服药滋阴生津,润肠通便。玄参 、 麦冬,补肾滋阴,当归、瓜蒌仁、滋阴润肠养血,加用行气活血导滞之品以畅气血,去积滞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日一更6⃣️7⃣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