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1-10 18:36:05

每日一更119

每日一药:决明子
【别名】羊明; 马蹄子; 野青豆; 大号山土豆; 猪骨明; 猪屎蓝豆; 夜拉子; 羊尾豆; 马蹄决明; 狗屎豆; 假绿豆; 土咖啡; 江南豆; 还瞳子; 马蹄决明子; 炒决明; 草决明
【药性】平性
【药味】苦;咸
【归经】肝经;胆经;肾经
【功效】清肝,明目,利水,通便
【主治】治风热赤眼,青盲,雀目,高血压,肝炎,肝硬化腹水,习惯性便秘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~15g。
【禁忌】泄泻和血压低者慎用。
每日一方:石斛夜光丸
【出处】《中国药典》
【组成】 石斛(30g),人参(120g),山药(45g),茯苓(120g),甘草(30g),肉苁蓉(30g),枸杞子(45g),菟丝子(45g),地黄(60g),熟地黄(60g),天冬(120g),麦门冬(60g),杏仁(45g),防风(30g),川芎(30g),枳壳(30g),黄连(30g),牛膝(45g),菊花(45g),蒺藜(30g),青葙子(30g),决明子(45g),水牛角浓缩粉(60g),羚羊角(30g),五味子(30g)。
【功效】滋阴补肾,清肝明目。用于肝肾两亏,阴虚火旺,内障目暗,视物昏花。
【用法】口服,水蜜丸一次6g,小蜜丸一次9g,大蜜丸一次1丸,一日2次。
每日一穴:浮郄穴
【国际标准代码】
BL38
【所属经络】
足太阳膀胱经
【功效】
清热降温。
【主治】
主霍乱转筋,小肠热,大肠结,胫外筋急,髀枢不仁,小便热,大便坚。
【取穴方法】
在腘横纹外侧端,委阳上1寸,股二头肌腱的内侧。
【简便取穴法】
俯卧位。从腘横纹外侧端向上1横指,可及一大筋(股二头肌腱),在该筋内侧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此穴。
每日一病:主诉:反复上腹部疼痛3年余,加剧1月 现病史:3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,痛而拒按,于当地诊所治疗,行胃镜检查示“慢性萎缩性胃炎”,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,症状时轻时重。近1月,因饮食不慎,上腹部疼痛加剧,食后痛甚,伴有嗳气泛酸,腹胀满,遂来我院就诊。 刻下症:胃脘疼痛,痛而拒按,食后尤甚,嗳气吞酸,腹部胀闷,口干口苦,饮食不多,夜寐尚安,二便自调。 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缓。婚育史:14岁-(3-5天/27-30天)-50岁。适龄结婚,育1女。 舌质: 舌淡红 舌苔:苔薄白 脉象:脉沉缓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1-11 18:05:02

昨日病案: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,自拟
煮半夏6g 黄连6g 黄芩10g 干姜6g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柴胡10g 香附10g 白芍10g 枳壳10g 甘草3g
【其它】用法:7剂,1剂/1天,水煎服。
二诊
【日期】2009年1月6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现病史:舌质: 舌淡红 舌苔:苔薄白 辅助检查:Hp(+)
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患者因饮食不慎,积滞郁而化热,更耗伤阴津.。中医证候:寒热错杂,肝脾不和 治则治法:平调寒热,健脾疏肝。
)
【处方】自拟方
煮半夏6g 黄连6g 黄芩10g 干姜6g 生晒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柴胡10g 白芍10g 乌豆15g 百合10g 大腹皮12g 甘 草3g
【其它】用法:14剂,1剂/1天,水煎服。
【预后】预后:显效,明显改善。
【按语】按语:本例证属寒热错杂,肝胃不和。脾阳虚弱易生寒,胃阴不足易生热,脾寒胃热则清气不生,浊气不降,故寒热互结于中焦,脾胃升降失司,气机逆乱,遂致胃脘疼痛。反观嗳气吐酸一症,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。“吞酸尽属肝木,曲直作酸也”。肝失疏泄,气机阻滞,横乘脾胃,胃失和降,气机上逆,则嗳气吞酸。治以平调寒热,健脾疏肝。宗仲景半夏泻心汤之“辛开苦降除痞满”之意。方选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。煮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干姜宣畅中焦气机,寒热平调;党参、白术、茯苓补益脾气,合用柴胡、白芍、枳壳、甘草为四逆散,调和肝脾,香附加强疏肝理气之功。二诊患者因饮食不慎,积滞郁而化热,更耗伤阴津,故加用乌豆、百合滋阴,大腹皮理气,生晒参易党参以养胃阴。杜师认为现在由于生活过逸,易伤脾胃,加之饮食、生活习惯不规律,暴饮暴食,工作压力情志影响,临床上常以气滞为主,兼夹肝郁,故常以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以调和肝脾。肝脾同治,应处理好治肝和治脾的相互关系。若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,气壅而滞,则以疏肝为主;若为疏泄太过,横逆脾胃,肝脾不和,则以敛肝为主。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,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使用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日一更1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