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一更2⃣️2⃣️

  • |
  • 幻灯播放
  • |
  • 查看原图
  • |
  • 提示:支持键盘翻页 ←左 右→
loading...
每日一药:连翘 【别名】连壳;黄花条;黄链条花;黄奇丹;青翘;落翘 【药性】寒性 【药味】苦 【归经】归肺、心、小肠经。 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 【主治】用于痈疽,瘰疠,乳痈,丹毒,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,温热入营,高热烦渴,神昏发斑,热淋尿闭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,散。外用:煎水洗。 【禁忌】脾胃虚弱,气虚发热,痈疽已溃、脓稀色淡者忌服。 ①《本草经疏》:"痈疽巳溃勿服,大热由于虚者勿服,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。" 《本草通玄》:"久服有寒中之患。"《神农本草经》:味苦,平。主治寒热,鼠瘘瘰疬,痈肿,恶疮,瘿瘤,结热,蛊毒。 每日一方:甘露消毒丹 【出处】《温热经纬》 【组成】 茵陈(330g),黄芩(300g),石菖蒲(180g),木通(150g),川贝母(150g),射干(120g),连翘(120g),白豆蔻(120g),藿香(120g),薄荷(120g),贝母(150g)。 【功效】利湿化浊,清热解毒。湿温时疫,邪在气分,湿热并重证。发热倦怠,胸闷腹胀,肢酸咽痛,身目发黄,颐肿口渴,小便短赤,泄泻淋浊,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,脉濡数或滑数。 【用法】生晒研末,每服三钱,开水调下,或神曲糊丸,如弹子大,开水化服亦可。现代用法:散剂,每服6-9g;丸剂,每服9-12g;汤剂,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。 【禁忌】若湿热入营、谵语舌绛者,则非本方所宜。 【歌诀】甘露消毒蔻藿香,茵陈滑石木通菖,芩翘贝母射干薄,湿热时疫是主方。 每日一穴:头维穴 【所属经络】 足阳明胃经;阳维脉 【功效】 祛风泄火,止痛明目。 【主治】 主头痛如破,目痛如脱,目瞤,目风泪出,偏风,视物不明。 【取穴方法】 在头侧部,当额角发际上0.5寸,头正中线旁4.5寸。 每日一病:一诊 【日期】1982年6月13日 【主诉及病史】'主诉及病史:3年来头昏头痛,前额和头顶尤甚,痛剧时 ...

阅读:1036 | 评论:1网友评论:

  • 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8-3 14:12:23
    【处方】 吴茱萸10g 太子参12g 大枣5枚 生姜10g 黄连4.5g 法夏10g 识 方 二诊 【日期】1982年6月22日 【主诉及病史】'上方药服5剂后,头顶痛、呕恶均止,胃脘胀痛减轻,但前额仍昏闷,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痛,倦怠无力,口淡腻,不思饮食。二便正常。舌质红,舌苔薄白,脉弦缓。此肝胃阴寒减退,太阴脾湿未能正常输转,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,走窜筋络则关节酸痛。仍用吴茱萸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,更加枳术开胃消痞,少用黄连反佐,防其格拒呕逆。' ) 【处方】 太子参24g 吴萸10g 法夏10g 大枣18g 藿香10g 炒枳实12g 白术18g 秦艽18g 黄连3g 钩藤24g 识 方 【其它】药尽4剂后,各症均减,用调胃和中,数服大安。 【按语】按语:《伤寒论•厥阴病》云:“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”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顶。肝寒冲胃,夹胃中浊饮上犯,此头痛呕恶所由作也。吴茱萸汤气辛味厚,降逆、止呕、消头痛,合枳术丸则消痞开胃。

我来说两句:

欢迎您,请 [登录][注册] 发言!
每日一药:连翘 【别名】连壳;黄花条;黄链条花;黄奇丹;青翘;落翘 【药性】寒性 【药味】苦 【归经】归肺、心、小肠经。 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 【主治】用于痈疽,瘰疠,乳痈,丹毒,风热感冒,温病初起,温热入营,高热烦渴,神昏发斑,热淋尿闭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,散。外用:煎水洗。 【禁忌】脾胃虚弱,气虚发热,痈疽已溃、脓稀色淡者忌服。 ①《本草经疏》:"痈疽巳溃勿服,大热由于虚者勿服,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。" 《本草通玄》:"久服有寒中之患。"《神农本草经》:味苦,平。主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