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7-13 11:31:09

每日一更,首更。

每日一药:桂枝
【别名】柳桂
【药性】温性
【药味】辛;甘
【归经】归心、肺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】发汗解肌,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平冲降气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用量:2-10g。
【主治】用于风寒感冒,脘腹冷痛,血寒经闭,关节痹痛,痰饮,水肿,心悸,奔豚。
【禁忌】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、血证、孕妇忌服。畏赤石脂。【古籍摘要】
《神农本草经》:味辛,温。主治上气咳逆,结气,喉痹,吐吸,利关节,补中益气。
《名医别录》:无毒。主治心痛,胁风,胁痛,温筋通脉,止烦,出汗。
每日一剂:桂枝汤
【出处】《伤寒论》
【组成】 桂枝(9克),白芍(9克),生姜(9克),大枣(3枚),甘草(6克)。
【功效】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
【主治】外感风寒,汗出恶风,头痛发热,鼻鸣干呕,苔白不渴,脉浮缓或浮弱;杂病、病后、妊娠、产后等见时发热,自汗出,微恶风,属营卫不和者。
【用法】上㕮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1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愈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,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,若不汗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 《伤寒论》第12条: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 《伤寒论》第13条: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《伤寒论》第42条: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 第53条: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 第54条: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,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 第95条: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,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 第234条: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 第276条: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 第387条:吐利止,而身痛不休者,当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汤小和之。
每日一穴:手太阴肺经,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肺手太阴之脉,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,上膈属肺,从肺系横出腋下,下循臑内,行少阴、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内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鱼,循鱼际,出大指之端:其支者,从腕后,直出次指内廉,出其端。”    鱼际穴:特定穴
荥穴
【功效】
清宣肺气,清热利咽。
【主治】
主酒病,恶风寒,虚热,舌上黄,身热头痛,咳嗽哕,伤寒汗不出,痹走胸背痛不得息,目眩,心烦少气,腹痛不下食,肘挛肢满,喉中干燥,寒栗鼓颔,咳引尻痛,溺血,呕血,心痹,悲恐,乳痈。
【取穴方法】
在手拇指本节(第1掌指关节)后凹陷处,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,赤白肉际处。【针刺方法】
针刺:直刺0.3—0.5寸,局部胀痛;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治。 艾灸:艾炷灸3—5壮;艾条灸3—5分钟。
【按压方式】
按摩时,可以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在鱼际穴附近上下推动,或双手鱼际穴互相敲击,至掌侧发热即可。按摩的次数根据身体状况决定,一般每天1—2次,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。
每日一病:病名风寒感冒
【病人信息】男 25岁
【日期】2009年4月2日
【节气】节气:清明前第3天
【主诉及病史】主诉:恶寒头痛咳嗽3天。 现病史:病发于3天前受凉伤风。 刻下症:鼻塞咽痒,恶寒头痛,无汗,时有咳嗽,形体健壮,精神尚可,纳食正常,大便、小便通畅。舌淡红苔薄白,脉浮紧。舌质:淡红 舌苔:薄白 脉象:浮紧 查体:体温:37.2 血压:120/80 呼吸:20。
处方讨论,评论留言。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7-13 14:06:01

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证属风寒袭表,肺气不宣。风寒束于肌表,皮毛闭塞,阳气不得外达,故恶寒头痛,无汗;肺主皮毛,风寒袭表,肺气不宣,故时有咳嗽;脉浮主表,紧主寒,脉浮紧为寒邪束表之象。治宜解表发汗,宣肺止咳。中医证候:风寒袭表,肺气不宣 治则治法:解表发汗,宣肺止咳
)
【处方】三拗汤加味
炙麻黄12g 炙杏仁12g 川芎6g 辛夷15g 羌活10g 桔梗12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3枚
【其它】水煎服,早晚饭后1小时服。 用法:3剂,1剂/1天,水煎服。
二诊
【日期】2009年4月5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现病史:自述药后汗出,已不恶寒,鼻塞、头痛、咳嗽已止,大便通畅,舌淡苔薄,脉弦。风寒感冒已愈,不再继续服药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日一更,首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