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9-4 12:17:00

每日一更5⃣️3⃣️

每日一药:橘红
【药性】温性
【药味】辛;苦
【归经】膀胱经;小肠经;肺经;脾经;大肠经;胃经。
【功效】散寒燥湿;理气化痰;宽中健胃
【主治】主风寒咳嗽;痰多气逆;恶心呕吐;胸脘痞胀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9g;或入丸、散。
【禁忌】阴虚燥咳及嗽气虚者不宜服。
涤痰汤
【出处】《奇效良方》
【组成】 天南星(2钱),半夏(2钱),枳实(2钱),茯苓(2钱),橘红(1钱),石菖蒲(1钱),人参(1钱),竹茹(7分),甘草(0.5钱)。
【功效】豁痰清热,利气补虚。
【主治】中风,痰迷心窍,舌强不能言。
【用法】上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五片,煎至一钟。食后服。
【原文】《奇效良方》:涤痰汤,治中风痰迷心窍,舌强不能言。
【各家论述】《医方集解》:此手太阴、足太阴药也。心脾不足,风邪乘之,而痰与火塞其经络,故舌本强而难语也。人参、茯苓、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;陈皮、南星、半夏利气燥湿而祛痰;菖蒲开窍通心,枳实破痰利膈,竹茹清燥开郁,使痰消火降,则经通而舌柔矣。
【歌诀】涤痰汤用半夏星,甘草橘红参茯苓,竹茹草蒲兼枳实,痰迷舌强服之醒。
每日一穴:大横穴
【所属经络】
足太阴脾经;阴维脉
【特定穴】
交会穴(足太阴、阴维脉)
【功效】
转运脾经水湿。
【主治】
主大风逆气,多寒善悲,四肢不可举动,多汗,洞痢。
【取穴方法】
在腹中部,距脐中4寸。
【简便取穴法】
仰卧位。由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,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,两线交点即为此穴。
每日一病:诊疗过程
一诊
【日期】1995年9月22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'脘腹胀满两月余,纳差,食后腹胀加重,伴大便稀溏;大便每日三四行,带少量黏液,肛门有下坠感。形体瘦弱,神疲气短。舌暗苔薄白,根部微黄,脉细弦。近期胃镜报告:①胃下垂;②十二指肠球部炎症。直肠镜检报告:慢性结肠炎。'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9-4 15:37:18

【处方】
太子参10g 茯苓15g 白术10g 陈皮10g 枳壳10g 白蔻仁6g 黄芩10g 黄连3g 香附10g 川芎10g 炙甘草6g
二诊
【日期】1995年10月9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'前方药连进7剂,腹胀明显减轻,大便先干后稀,每日一行,仍感肛门下坠,纳差乏力。舌暗苔淡黄根厚,脉细数。'
)
【处方】
黄芪15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柴胡6g 升麻6g 陈皮10g 白蔻仁6g 枳壳10g 厚朴10g 当归10g
【其它】服上方药7剂后,肛门坠下感减轻,大便成形且每日一行。守上方随证加减24剂,诸症皆愈,随访至今,未见复发。
【按语】脾虚失运,中气下陷,水湿不化,湿热内生,下注大肠。腹胀、泄泻,貌似实邪为害,实乃本虚而标实,且以虚证为主。初诊时虚实兼顾、疏塞并用,投自拟加味异功散合芩连汤加减,方中参、苓、术、草益气健脾祛湿;陈皮、枳壳、白蔻仁、香附、川芎行气化滞,兼以止痛;黄芩、黄连清热燥湿,共奏健脾理气、清利肠中湿热之妙。二诊湿热已祛,惟腹胀、肛门下坠乃属大气下陷,宜塞因塞用,投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,调补脾胃。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渗湿,以祛余邪,枳壳、厚朴、白蔻仁疏理气机。其中白蔻仁一味,杨老用之最有心得,谓其既可芳香化浊、行气祛湿,又可温中除满、和胃止呕,脾胃病无论寒热虚实之证,随证灵活配用,皆有卓效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日一更5⃣️3⃣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