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0-9 11:10:12

每日一更8⃣️7⃣️

每日一药:乌梅
【别名】梅实;熏梅;桔梅肉;梅;春梅;乌梅肉;乌梅炭;酸梅
【药性】平性
【药味】酸;涩
【归经】肝经、脾经、肺经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】收敛生津,安蛔驱虫
【主治】治久咳,虚热烦渴,久疟,久泻,痢疾,便血,尿血,血崩,蛔厥腹痛、呕吐,钩虫病,牛皮癣,胬肉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6~12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煅研干撒或调敷。
【禁忌】有实邪者忌服。
每日一方:乌梅丸
【出处】《伤寒论》
【组成】 乌梅(300枚),细辛(84克),干姜(140克),黄连(224克),当归(56克),附子(84克),桂枝(84克),人参(84克),黄柏(84克),蜀椒(56克)。
【功效】温脏安蛔。
【主治】治蛔厥。脘腹阵痛,烦闷呕吐,时发时止,得食则吐,甚至吐蛔,手足厥冷,或久痢不止,反胃呕吐,脉沉细或弦紧。
【用法】先食、饮服十丸,日三服。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。
【禁忌】服药期间,忌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。
【原文】《伤寒论》第338条:伤寒,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,肤冷,其人躁,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。非蛔厥也,蛔厥者,其人常自吐蛔,今病者静,而复时烦者,此为脏寒。蛔上入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当吐蛔也。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,又主久利。
每日一穴:足通谷穴
【所属经络】
足太阳膀胱经
【特定穴】
荥穴
【功效】
清热安神,清头明目。
【主治】
主头重目眩,善惊,引鼽衄,项痛,目䀮䀮,留饮胸满,食不化,失欠。东垣曰:胃气下溜,五脏气乱在于头,取天柱、大杼;不知,深取通谷、束骨。
【取穴方法】
在足外侧,足小趾本节(第5跖趾关节)的前方,赤白肉际处。
每日一病:一年前患湿热病,之后出现口干无唾、不敢多言、饮食必用汤水送下,夜间口干更甚,须饮水数次方能入睡。时有胁腹胀、大便干结。经医院多次检查,病因不明,特来求治。视其人舌瘦而质红、苔薄而少津、脉弦细数。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0-10 12:27:17

益胃汤”加味
沙参15g 玉竹15g 麦冬30g 生地10g 白芍20g 佛手10g 香橼10g 蒺藜10g 丹皮10g 川楝子10g
【其它】其服十余剂,感觉口中津液徐徐而生,胁腹之胀消失,大便正常。
【按语】[按语]本案口中无唾,为胃阴虚不能濡润所致。在温热病过程中,热邪最易耗伤胃阴,胃阴一虚,则上不能润肺养心,中不能柔肝济脾,下不能滋肾润肠。本案口干伴有腹胀,脉有弦象,为胃阴虚,肝气劲急不柔之象。即叶天士所说:“胃汁竭,肝风鸱”之证。胃燥则阳明津亏,大肠失于润导,则大便秘而难通。故治疗以甘寒滋养胃阴,兼以柔肝理气。方用“益胃汤”加味。本方为叶天士先生方,由沙参、麦冬、冰糖、生地、玉竹组成。胃为阳土,喜润恶燥,胃阴一复,则脏腑之阴皆戴其泽。正如吴鞠通所说:“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,胃阴复而气降得食,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”。加白芍、佛手、香橼、丹皮、川楝子者,在于柔肝理气,治气而不伤血。临床运用益胃汤,一定要抓住胃阴不足的辨证特点:口干、便结、饥不欲食、舌色红绛、少苔、,脉细数或见弦细。并可根据兼挟证候不同,灵活加减。如兼肝气不舒者,加川楝子、白芍;兼肺阴不足者,加百合、枇杷叶、糯稻根;大便作泄下坠者,加乌梅、白芍、黄连等。运用得当,俱获效验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日一更8⃣️7⃣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