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1-11 18:07:41

每日一更120

每日一药:贯众
【药性】寒性
【药味】苦;涩
【归经】肝;胃经
【功效】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杀虫
【主治】用于时疫感冒,风热头痛,温毒发斑,疮疡肿毒,崩漏下血,虫积腹痛。
【用法用量】贯众散《太平圣惠方》;贯众散《普济方》;贯众散《圣济总论》;
每日一方:贯众散
【出处】《普济方》
【组成】 贯众(1个),萆薢(2两),白芷(2两)。
【功效】痔漏。
【用法】每服2钱,空心;食前用胡桃酒调下;陈米饮亦得。
每日一穴:殷门穴
【国际标准代码】
BL37
【所属经络】
足太阳膀胱经
【功效】
舒筋通络,强腰膝。
【主治】
主腰脊不可俯仰,举重,恶血,泄注,外股肿。
【取穴方法】
在大腿后面,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,承扶下6寸。
【简便取穴法】
侧卧屈膝或俯卧位。取一标有二等分的弹性皮筋,将皮筋两端点分别对齐臀后横纹中点及腘横纹中点,从皮筋中点对应处直上1横指,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。
每日一病:主诉胃脘胀疼15年加重3年。 现病史:发病前因饮食生冷及饮食不节致胃脘胀疼,经中西医治疗胃痛消失。继而每遇生冷食物则胃痛发作,服用马丁啉、香砂奍胃丸则症状缓解。近3年来胃痛发作频繁,再服以上药物则疗效欠佳,慕名前来应诊。 刻下症:胃脘胀痛,每遇饮食生冷则发作,近一周来每晚深夜凌晨则疼痛剧烈,伴口干苦,胃中时有嘈杂感。 舌质:淡 舌苔:白润 脉象:弦细 既往史:患慢性胃病15年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1-12 18:40:47

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饮食生冷,损伤脾阳,脾胃虚寒,土不培木,木郁化火,肝胆郁滞,贼克中土,土不制水,寒水侮土,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。终致三阴同病,肝脾肾功能失调,以脾为主。中医证候:胆胃不和 治则治法:清疏肝胆,温补三阴
)
【处方】柴胡桂枝鳖甲汤,清胆和胃汤
柴胡15g 黄芩12g 黄连9g 木香15g 砂仁10g 桂枝15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茯苓30g 鳖甲12g 附子9g 党参15g 白术10g 干姜15g 炙麻黄6g 细辛4g
【其它】用法:6剂,1剂/1天,水煎服。
二诊
【日期】2008年11月6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现病史:舌质:淡 舌苔:白润
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脾胃虚寒,土不培木,木郁化火,肝胆郁滞,贼克中土,土不制水,寒水侮土,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。中医证候:胆胃不和 治则治法:清疏肝胆,温补三阴。
)
【处方】自拟方
柴胡15g 黄芩12g 桂枝15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茯苓30g 鳖甲12g 煅牡蛎20g 白术10g 附子10g 生地炭15g 阿胶珠10g 党参15g 干姜12g 木香15g 黄连10g 砂仁10g 炙麻黄6g 细辛4g 吴茱萸3g
【预后】预后:显效,消失。
三诊
【日期】2008年11月13日
【主诉及病史】现病史:舌质:淡红 舌苔:薄白
【辨证及治法】辨证分析:脾胃虚寒,土不培木,木郁化火,肝胆郁滞,贼克中土,土不制水,寒水侮土,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。中医证候:胆胃不和 治则治法:温补脾肾。
【预后】预后:痊愈,消失。
【按语】按语: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,具有病程长,久治不愈特点,追问病史治疗用药多是香砂养胃丸、保和丸、香砂六君子丸(汤)等健胃消导剂及西药助消化药等,而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疗效。中医理论核心在于整体观念、辨证施治,重视脏腑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。饮食水谷的受纳与消化固然是脾胃功能的直接体现,然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须依赖于肝胆的疏泄条达。肝、胆、脾、胃在生理上相互滋助,在病理过程中又相互影响(肝胆属木, 脾胃属土),这一规律早为古人所重视。如《难经·七十七难》云:"见肝之病, 则知肝传之于脾,故先实其脾气,勿令得受肝之邪,故曰治未病焉。"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,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条例示人以规范:"问曰:上工治未病者,如也?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"说明了土木之间的密切关系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。清代黄坤载明确提出:"木生于水长于土","甲木克戊,痛在心胸;乙木克己土,痛在脐腹。"更清楚地揭示了肝、胆、脾、胃之间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。高老师认为,土木关系这一辨证理论还应在黄氏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补充阐明,即: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;见胆之病,知胆传胃,当先和胃。临床凡见肝胆之病,应预测将来有累及脾胃的可能,在疏利肝胆之时,勿忘调理脾胃;脾胃之病(特别是长期慢性虚弱性脾胃病),则应考虑土不培木,木郁化火,肝胆郁滞,贼克中土,土不制水,寒水侮土,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。因此治疗慢性胃病,必须肝胆脾胃肾同治,即采取清疏肝胆,温补三阴之法,方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。黄元御《四圣心源》指出:柴胡桂枝鳖甲汤"治胃胆上逆,痛在心胸者",即症状在中上之病,"凡心腹疼痛,率因水寒土湿,木气郁冲所致"。木生于水而长于土,水暖土和则木气条达,是以不痛;木气郁遏则贼乘中土,土湿不运,土不制水,寒水侮土,终致脾胃升降滞塞,而发胃痛。治以清疏肝胆,温补脾肾,疏木达郁,健脾和中。方中柴胡、黄芩、黄连清疏肝胆,桂枝、白芍、鳖甲、煅牡蛎、生地炭、阿胶珠补肝调肝,疏木达郁;附子、干姜、吴茱萸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木香、砂仁温脾暖肾,补土和中;方中另配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达温通行散止痛之功。如此寒热并用,三阴并调,可使水暖、土和、木达,脾胃升运,则胃痛自除。以其治病求本,故疗效卓著。

qiezi1203 发表于 2018-11-13 18:13:23

半夏泻心汤加味
党参15g 法半夏9g 黄连6g 黄芩9g 千姜9g 陈皮9g 茯苓15g 砂仁6g 大枣15g 枳实10g 炒山楂9g 炒麦芽9g 炒神曲9g 甘草6g
【其它】以此方加减(曾加用过厚朴、白术),服药12剂,胃痛告愈。随访2年胃痛未发。
【按语】按语:胃痛之病多见食停、寒凝、热郁、血滞、气郁、阴虚、阳虚之类证候。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寒者多见,不宜峻补,不宜燥烈辛温,否则欲速则不达。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,且以胀闷为甚,时有减轻,为脾胃虚弱所致;大便干、小便黄为热;呕吐清水为寒;苔黄白相兼亦为寒热错杂指征。仲景有言: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”故投半夏泻心汤加味而瘥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日一更120